习家池不大,却以其清丽精巧成为历史最悠久的私家园林典范。

习家池始建于东汉初年间,面临汉江水,背倚白马山。习家池主人习郁富且贵,儒而雅,涉水跋山,法眼堪舆,遂择此宝地,凿池引流,“依范蠡养鱼法作大陂。习家池建筑呈二进四合院布局,依次为牌坊式门楼、戏楼、拜殿、两侧有看楼、厢房两部分,为典型的前宅后园布局。

中国园林妙在含蓄,于习家池更是如此。若一步踏入便一目了然,实令人遗憾。

习家池占地数亩,澄澈宁静。粉墙黛瓦隐蔽在葱茏绿树之中,在宽阔的汉江与漫长的凤凰山的夹缝中,丝毫不显张扬。

宋元以降,直至民国,习家池叠次修葺,终成佳构。虽由人工,宛自天开。《襄阳县志》载:“全楚十八九处胜迹,名流人士流连而慨慕者,习家池为最。”

山水池泉、亭台楼榭、茂林修竹,巧妙设置的起承转合,着意把距离拉长,意在增加空间的层次;着意把时间拉长,意在让游人于左右顾盼之中使心归于宁静。园内美景在千呼万唤之中一点点显露,更觉曲折宛转,含蓄深远。

“候府宅第”是习家池的宅院部分,为主人居家会客之所,宜坐宜留之建筑多。亭台轩榭楼阁,廊腰缦回,各抱地势。漫步其间,可于槛前细数游鱼,或于亭中待月迎风,而轩外花影移墙,峰峦当窗,宛然如画,静中生趣。这部分面积较小,小径愈加曲折幽深。时时可以透过此处看到彼处、以及更远的远处,每个转角,都可能会邂逅不一样的惊喜。“窗外花树一角,即折枝尺幅;山间古树三五,幽篁一丛,乃模拟枯木竹石图。”这些看似不经意处,实为造园者全神最贯注之时,好比画家在胸有成竹之后,再以轻灵之笔,随意着墨。

   我国园林之用水,有隐有显,有内有外,有抑扬、有曲折。而建筑的作用,即可使水归我用,造成水旱二层的空间变化。“湖心亭”即为园林部分,是主人读书散步赏玩之地。主人引白马泉活水入园,园中有池,名为“溅珠”和“半规”,池形如镜,波澜不惊。池水倒映着远山近树,增加了园内景物的层次感,在有限的空间中,营造出无限的意境。

“园外有景妙在借”,习家池毗邻汉江,巧引自然之景,将真山真水揽入园中,深得“借”字真味。举目四顾,近可观苍松古柏、流水涓涓,远可眺汉江夕照,俯仰之间,顿觉空间之开阔,妙趣之横生。

园内草木也颇讲究,重姿态、重画意。艳者有茶花、桃花、樱花,素者有腊梅、翠竹、枫杨,品种虽异,意境却同。园外的汉江岸边又恰巧栽植着杉树,冬日便都落了叶,枯枝以疏救园内景物之塞。因而咫尺之地,不觉其小;偏僻一隅,不觉其寂。

习池虽小,意味无穷。

若说大园如长歌慢调,难以一气呵成,那么以习家池为代表的私家园林,则如诗之绝句、词之小令,虽只寥寥几句,弦外之音犹绕梁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