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通山县殡仪馆哀乐低徊,庄严肃穆,200多名干部群众冒着酷热赶来参加因公殉职的养路工吴昌林、徐世清、成立名的遗体告别仪式。
6月24日至27日,持续不断的降雨侵袭小城通山,九宫山降雨量达91.8毫米,部分山体发生滑坡和泥石流,通往山上的砂铜公路多处受阻。
为确保交通命脉畅通无阻,6月27日,通山县公路局路路通养护公司6名养路职工冒雨疏通公路,不料被突发的泥石流卷入山洪暴涨的河沟中,吴昌林、徐世清、成立名3人不幸殉职,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一曲悲壮的忠诚之歌。
山魔肆虐 英勇殉职
6月30日,路路通养护公司副经理刘慧平谈起事发的那一幕,仍然悲痛不已:27日早上,刘慧平正带领属下6名公路养护站站长对全县公路开展养护月检巡查。7点30分,刘慧平接到紧急电话,得知在九宫山砂铜公路发生了山体塌方,阻断了交通。于是,一行人赶赴塌方现场。
“当我们来到塌方处时,发现现场滚落的砂石覆盖了大部分路面,人工无法清除。于是,我让其中一名站长去调铲车,并交待剩下的几名站长留在现场,将散落在公路左侧的土石搬开,先清出半幅路面,恢复交通。随后,我就赶往距离这13公里远的另一处塌方查看险情,想不到我离开不到20分钟,他们就出事了。”谈及出事场景,刘慧平几度哽咽,泣不成声。
生还者桐港站站长阮云旺向记者复述了事发情景:当时9点30分左右,天空下起细雨,他正与徐世清、吴昌林、阚经义、夏步高等四位站长,以及送锄头、铁铲等工具过来的船埠道班班长成立名一起清理堆积的石块。
突然,右侧山体发生大规模二次滑坡,六人猝不及防被倾泻而下的泥石流卷入公路左侧湍急的河沟。
“塌方十分突然,就在两秒之间,强大的冲击力瞬间把我们冲入滚滚洪流中,根本来不及躲避。”被卷入泥流中的阮云旺猛地一蹬双脚,借着脚踩石头的反冲力探出水面,游到岸边保住了性命。同样挣扎自救的还有阚经义、夏步高两位站长,而吴昌林、徐世清、成立名三人却没能躲过劫难,在激流和乱石的夹击中英勇殉职。
吴昌林:再也看不到他奋战的背影
吴昌林1968年6月出生于杨芳林乡桥头吴村。农民出身的他,自小就孝顺、懂事。1990年5月,吴昌林参加工作,在县外贸局工作的14年里,他工作认真负责,追求上进,2005年,吴昌林同志被调到县公路局工作,先后担任办公室干事、施工员、塘下公路站站长、通羊公路站站长等职。
“吴昌林聪明、实在,不论在哪个岗位,总是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也就在殉职前,他还患着感冒,咳喘不停,硬是拖着病体坚守在公路一线。”通山公路局副局长、路路通养护公司经理吴新政说。通羊公路站负责106国道绕城路至南林段和咸通省线的养护工作,所辖路段车流量很大,路况好坏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的出行安全和通山的对外形象,责任重大。
担任通羊公路站站长以后,吴昌林将全部心思都放到了公路上,以身作则,吃苦耐劳。无论是日常养护,还是雪灾、塌方抢险,每次都能看到他奋战一线的身影。
通羊公路站的所有职工还清晰地记得,2011年,吴昌林身患肾结石,手术后刚刚两天,他就出现在咸通线除险现场;那年除夕夜,大雪纷飞,当人们还在欢声笑语中举杯畅饮时,吴昌林带领职工,挥着铁锹,奋力除雪,为那些赶回来过年的车主开道护航。直到咸通线通车,他才匆匆赶回家。
出事后,同事们再也看不到,吴昌林驾着心爱的小轿车,察看路况的身影了。“5年间,他的现代轿车总里程达到了15万公里以上,其中一半以上都是私车公用,我们很多时候都搭乘他的‘顺风车’去排除路障,可如今……”通羊养护站职工杨德才悲痛地说。
徐世清:女儿刚刚填完高考志愿
“出事当天,他在车上跟我们讲,女儿高考考了536分,超过一本线9分,昨天才刚刚陪着女儿填完了高考志愿,并说要请每个人去吃他女儿的升学宴,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可是,他等不到陪女儿走进大学校园的那一天了……”谈到徐世清,刘慧平痛惜不已。
今年47岁的徐世清从事公路养护工作已有28个年头,童年清贫的生活练就了他吃苦耐劳、不怕困难的品质。担任黄沙站站长后,由于所管辖的黄沙公路弯多坡陡,频发塌方等事故,为了养好路,他既当站长又当职工,灌缝补油,掏沟割草,脏活累活总是带头抢着干,尤其是碰到应急抢险时,他更是身先士卒,冲锋在前。“就在养护月检的前一天,他还提醒我们要严防连日降雨造成的山体塌方险情,及时疏通沟涵,并再三叮嘱我们,排险时要注意安全。”黄沙站道班班长孟强健回忆道,谁也没想到,与站长的那次见面竟成了永别。
在单位,徐世清是养路的骨干,在家里,他是顶梁的柱子。他家住南林桥镇,每天去黄沙巡查一次公路来回要骑行108公里。即使工作战线如此之长,他也从未怠慢长辈。80多岁的老父老母,以及在县城居住的岳父岳母,都由徐世清精心照料,平日里嘘寒问暖,节假日买鱼送肉,从未间断。就在出事的头天,徐世清还在带着82岁的老母亲去打针,而在出事当天,老人还在等儿子领着去打第二针,可他在接到抢险任务后,立即赶到了砂铜线塌方处……
成立名:这天,正好是他48岁生日
6月30日,在成立名的灵堂前,正摆放着一个蛋糕,原来出事当天,正是成立名48岁的生日。
出事那天,成立名的妻子陈细红一大早就上镇里买菜,嘱咐他中午下班早点回来,家里人一起为他庆祝生日。一上午,陈细红忙前忙后,张罗了一桌好菜,还买了瓶好酒,就等他回来开席。谁知,他再也没有回来。
自1990年1月参加工作起,成立名便扎根在九宫山公路一线,从此以路为家,与路相伴,九宫山公路的每一次养护,每一处抢修,都留下了他辛勤劳作的匆匆足迹。23年的养路生涯将成立名锻炼成养护方面的行家里手,天晴下雨该重点养护哪段,雾锁山路该严防紧守哪里,哪里该清沟通涵,哪里需修枝剪草,他都了然于胸,俨然是九宫山公路的“活字典”。
“在我印象中,每次巡查九宫山公路总能看到成立名的身影,他负责的路段,在砂铜公路0-9公里处,事发地点已超出他管辖的范围,当天又是他生日,他完全可以不用跟着来清除路障,但他还是义无反顾地过来帮忙,没想到……。”刘慧平哽咽地说。
“走进九宫山,我们再也看不到他那张饱经风霜却带着坚毅的脸庞,再也看不到他披着旧雨衣,挥锄排险的辛勤身影,再也看不到他爬进低矮的涵洞,一点点地往外掏砂清淤的感人场景……”成立名的悼词催人泪下,灵台前摆放的蛋糕,寄托了通山公路人对他无尽的哀思。
巍巍九宫山,挥泪埋忠骨。吴昌林、徐世清、成立名三人用生命诠释了通山公路人忠于职守,勤劳苦干的精神,铸就了不朽的路魂。(廖志高 华先智 阮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