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与圆》这本书,是中学时期读过的一本书,算是看的最早的一本关于人际交往类读物。恰巧,近日在职工书屋中也发现一本《方与圆全集》,时隔多年,重读旧书,温故而知新。

    犹记得当时初看《方与圆》,便被开篇的比喻深深吸引,并深以为然。书的开篇用清朝的铜钱来比喻做人。铜钱外圆内方,做人也应该像铜钱一样内方外圆。“方”是做人之本,“圆”是处世之道。所谓内方,是指一个人的品质,应该堂堂正正,这是做人的根本;所谓外圆,是处世之道,应该圆润有致。

    做人如果过于刚直,容易得罪人,让自己陷入危险的境地,俗话说过刚易折;但一个人过于圆滑,总想让别人吃亏,自己占便宜,同样容易失道寡助。所以在坚守方正的同时要把握好做人的弹性,方圆有度,该方时方,该圆时圆。

    作者丁远峙先生举了许多生动活泼的案例,从如何修炼内在,即品质篇,和如何掌握外在“圆”的方法,即技巧篇,两方面来阐释方圆智慧。

做事要方

    人常说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所不为才可有所为”,就是“方”这个道理。做官要奉守清廉的原则,为商要做到一个“诚”字,做学问信奉是一个“实”字。优秀内在的品质是走向生活成功的金钥匙,这些品质包括自信、勇气、热忱、友善博爱、尊严、乐观、律己、谦逊等,用儒家的话说,就是修身养性是根本。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其实他们与凡人并无多大差别,有差别的只是他们具备伟人的品质。李白说:“天生我材必有用”。这个“材”,不是才华,而是品质。

做人要圆

    美国著名人际关系专家戴尔·卡耐基曾这样说:一个人的成功只有百分之十五是依靠专业技术,而百分之八十五却要依靠人际交往、有效说话等软科学本领。这里的软科学本领就是圆的智慧。这个圆不是圆滑世故,是一种宽厚、通融,是与人为善。

    我们常常发现成绩一流的打工,成绩二流的却当老板。回忆大学、中学、甚至小学的同学,那些最有名、最有钱的,的确都是成绩二流、甚至三流的同学,而那些成绩一流的同学走上社会后却往往并不出众。为何如此?就是因为成绩一流的同学过分专心于专业知识,忽略做人的“圆”;而成绩二流甚至三流的同学却在与人交往中掌握了处世之道。

    与他人相处时,不因洞察别人的弱点而咄咄逼人,不因自己比别人高明而盛气凌人,不因坚持自己的个性和主张让人感到压迫和惧怕,潜移默化别人而又绝不会让人感到是强加于人,让每个与之相处的人都能感觉如沐春风,这是一种非常难得的品德素养和处世智慧。

方中有圆 圆中有方

    有人说“中国的圣人只有两个半”,孔子和王阳明是其中两个,曾国藩则是那半个。曾国藩的一生,基本达到了古人“立德、立功、立言”之“三不朽”的最高追求。正是因为如此,他的人生智慧值得我们特别重视和珍视。

    曾国藩家书中说道“不贪财,不失信,不自是,有此三者,到处人皆敬重。”此为内方。我们谈品质、谈修养,先要从“不贪财,不失信,不自是”这三点上下功夫。家书中还提到“腹中虽也怀些不合时宜,却一味浑含,永不发露。”大意是:我肚子里虽然也有些不合时宜,但从来都是藏着,永远不表露出来。曾国藩对于很多官场风气也深恶痛绝,但“势之所处,求退不能”,面上还是要随大流,一个不字也不讲。这就是内方而外圆。

    内方,才能留住自我,有自己的主见,实现自我价值;外圆,才能在为人处事上游刃有余,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两者其实也是相辅相成的,没有自我和主见的人,难成大事;事上的磨练,则可以打磨自己的性情,使之更加圆融浑厚。

    《方与圆》用了很多精彩纷呈的古今故事和寓意深刻的警示典故告诉人们:做人要有底线,做事要善变通,才能真正看清世界、看清一切。

    重读《方与圆》,仿佛又接受了一次情感与理性的洗礼。对人生而言,技巧只是方法和手段,而决定人生成败的却是品质,能方能圆乃是大智慧,愿你我与之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