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57年到2019年;从武汉长江大桥,到武汉杨泗港长江大桥;从学习他国到领先世界……新中国成立70年周年来,中国桥梁已逐渐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一张闪亮名片。11月1日至3日,中国(武汉)国际桥梁科技论坛暨中国(武汉)国际桥梁产业博览会(简称“中国桥博会”)在武汉举行。来自中国、美国、德国、英国、日本、韩国等国的50余位桥梁专家及2000余名业内人士聚首“建桥之都”武汉,共商桥梁智能发展。
本届桥博会由湖北省交通运输厅和武汉市政府主办,采用“论坛+博览会”相结合的形式,大会论坛主题为“智能建造、智慧服务”。 武汉市市长周先旺,省政协副主席秦顺全、交通运输部总工姜明宝启动桥博会开幕按钮。开幕式由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王本举主持。
本次博览会有近百家企业参展,展示了目前桥梁行业内最新材料和前沿科技,如已成功应用于军山长江大桥的超高性能混凝土,它强度高、耐久性强,能帮助解决“钢结构桥面易疲劳开裂”的世界性难题;目前世界上抗拉强度最大的钢丝,单根直径7毫米、强度达2000兆帕的钢丝,拉力可达7.7吨相当于4台小轿车的重量;最大下潜深度达200米的多功能水下机器人,它能实现水下定深、定向巡航,在深水也能充分发挥“显微镜”和“透视眼”的功能,曾在瓯江北口大桥中塔沉井中大显身手……此外,还有已应用于武汉青山长江大桥的非接触式雷达监测系统、检测精度高达5%的便携式螺杆轴力超声检测仪等监测检测工具。
在论坛环节,除中国工程院院士秦顺全、毛新平,日本工程院院士藤野阳三,韩国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师李湘宪等12位国内外桥梁专家做学术报告的主论坛外。还设有桥梁科技创新与发展、桥梁装备与材料应用、桥梁健康安全与智慧桥梁、桥梁与城市发展等4个分论坛。
交通运输部总工程师姜明宝说,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一代代桥梁建设者们凭着“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勇气和担当,坚持攻坚克难,坚持创新引领,化天堑为通途,苏通大桥、港珠澳大桥、沪通长江大桥、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等超级工程的先后落成,标志着我国在桥梁设计、施工、工艺、材料、装备等一个又一个领域的突破,也刷新了桥梁建设一次又一次的新纪录,使我国的桥梁建设水平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今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纲要》提出了“人民满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交通强国总目标,明确“两个阶段”,实现“三个转变”,打造“四个一流”,体现“五个价值取向”,实施九大重点任务,加强三项保障。桥梁是土木工程“皇冠上的明珠”,建设交通强国,必须实现桥梁的高质量发展。
目前,世界大跨度桥梁中,中国桥梁占一半以上;世界排名前十的跨海桥梁中,中国占6座;世界排名前十的悬索桥,中国占6座;世界排名前十的斜拉桥,中国占7座;世界排名前十的拱桥,中国占7座;世界排名前十的梁桥,中国占5座。世界上首座主跨超千米的公铁两用斜拉桥——沪通长江大桥,世界跨度最大的双层悬索桥——杨泗港长江大桥,集多项世界之最的超级工程——港珠澳大桥……跨度不断刷新、钢丝抗压强度突破2000兆帕,武汉建桥军团攻克一项项技术难关,书写了世界桥梁史上一个又一个传奇。
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王本举说,桥梁,对于司机来说,就是一条路;对于游客来说,是一处景点;对于武汉来说,是一张充满实力的名片。60多年来,一座座大桥跨越江河湖海、深山峡谷,不断刷新世界之最。武汉从材料、设备、建造、设计、咨询等,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建桥产业链,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建桥之都”。桥梁建设也从大江大河走向山区和海洋,从国内走向海外,不仅涵盖了斜拉桥、悬索桥、拱桥等各类桥型,而且推动了桥梁科技、工艺、装备、材料的不断发展。桥梁强国是交通强国的应有之意,我们希望通过此次活动,积极推动中国桥梁高质量发展,与世界桥梁发展携手共进,形成与世界桥梁建设融合共进、利益共享的创新发展机制,并继续发挥好湖北建桥军团的作用,为世界桥梁发展贡献湖北智慧、湖北方案、湖北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