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丹江口库区,一条跨越丹江、郧县、郧西、武当山四地、长达429公里的公路正全面提速建设。明年底,公路网络将基本形成。它,就是环丹江口库区生态环保公路。

  一条条路,代表的不仅是交通条件的改善,也铺就的是产品、资源走向各地的致富路,是带动结构调整、转型发展的环保特色路。它,渐次发挥的“底盘”效应,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亮点。

  

  省级战略  高位推进

  环丹江口库区生态环保公路与大别山红色旅游路、武陵山绿色旅游公路、幕阜山生态旅游公路并驾齐驱,荣升为省级战略,作为我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4条特色公路倾力打造。该项目从规划到实施,从前期工作到后期检查督办,都得到了交通运输部、省交通运输厅的鼎力支持。

  

  记者从十堰市交通运输局了解到,今年以来,环丹江口库区生态环保公路全线全面开工建设,呈现出进度全面加速、施工建设和生态绿化同步推进的良好态势。目前,规划一级公路76公里已全面开工,完成路基38.3公里,路面19公里;规划新改(扩)建二级公路243公里,已开工201.9公里,完成路基161公里,路面12公里;规划二级公路路面改善工程110公里,已全面完成。

  环库生态环保公路建设的高歌猛进,全面快速发展,凝聚着各级领导的心血,得益于各级领导的关爱和支持。

  为改善库区群众出行条件,保护一库清水永续北送,去年十堰市抢抓机遇,经过努力争取,环丹江口库区生态环保公路作为全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4条特色公路(十堰秦巴山库区生态环保路、大别山红色旅游路、武陵山绿色旅游公路、幕阜山生态旅游公路)之一,上升为省级战略,从计划、技术、政策等方面得到重点支持。

  2013年10月27日,省交通运输厅党组书记、厅长尤习贵深入丹江口市察看环库公路丹江东环段和库周公路建设情况,指出十堰坚持政府主导,始终把交通建设当作头等大事来抓,市县上下形成合力,克服了资金短缺、征地拆迁等困难,大大加速了环库公路建设步伐,十堰秦巴山库区生态环保公路建设经验值得全省其它地方借鉴。

  今年5月10日,副厅长马立军在十堰市主持召开湖北省秦巴山库区生态环保公路建设座谈会,充分肯定十堰市环库公路建设所取得的成绩,要求进一步优化环境,落实配套资金,保证质量,加快推进,确保“十二五”末基本建成。

  6月5日,省交通运输厅总工程师姜友生调研环库公路长岭至柳陂段、柳陂至五峰段公路建设情况,希望继续保持稳步推进的良好势头,遵循生态环保的理念,真正将环库路建成富有特色的生态景观旅游公路。

  6月20日,原交通部部长黄镇东莅临十堰市,在听取交通情况汇报后说,近年来十堰交通运输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由封闭的内陆城市迈向“桥头堡”的枢纽城市。当前,尤其要抢抓机遇,坚持生态优先,环保至上,加快环库生态环保公路建设,努力建设一条库区移民群众的致富路、转型发展的生态路、一线串珠的旅游路。

  一系列倾力支持、特别关爱的行动,给了十堰莫大的鼓励和无穷的动力。十堰上下一心,勇于担当,统筹规划,攻坚克难,把感恩和感激化作全力推进环库公路建设的具体行动。

  

  市级统筹  合力推进

  环库生态环保公路跨越4个县市区,涉及范围广、施工难度大、环保要求高。市级统筹、上下一盘棋、合力推进是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的重要保障。

  

  起丹江、经郧县、越郧西、止武当,跨越4个县市区,一条十堰市有史以来单个项目涉及范围最广、里程最长、投资最大的环库公路布局环丹江口库区两岸。各级领导把共识统一到建设生态环保公路的目标定位上来,统一到市级统筹、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合力推进上来。

  一场市级统筹、全面推进的环库公路建设攻坚战由此打响。

  大员上阵,强化组织。市领导先后深入到环库公路现场进行调研和指导,解决难题,推进工作。市委书记周霁在环库公路建设专题汇报材料上做出重要批示,要求不越生态红线和环保底线,把环库公路建成生态环保特色路和凸现地域文化的历史人文之路。市长张维国多次在会议上强调,今明两年要把环库公路建设作为重点全力推进,力争“十二五”基本建成。

  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龙良文担任环库公路项目领导小组组长,组织协调推进整体建设工作。今年4月,主持召开全市环库公路建设座谈会,明确了“省级战略、市级统筹、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县(市、区)为主体”的推进思路,即以工程建设为主线的县(市、区)项目业主、监理、施工三级组织管理机构和以协调服务、技术指导、重大技术方案审定为主线的市级协调指挥机构,在市委、市政府和市环库公路建设协调指挥部的统一指导下,相互配合,各负其责,共同完成建设任务。

  劳动竞赛,提速建设。组织开展以“竞进提质、升级增效”为主题的环库公路劳动竞赛活动,根据工程进度、安全管理、自筹资金、生态环保、廉政阳光等目标进行检查考核,对先进县市区项目业主给予物质精神奖励,对出现重大质量、安全事故、廉政案件、目标进度完成低于85%的单位扣减来年相关项目建设计划。大大激发了各地争先创优的热情,建设进度全面提速。

  多措并举,破解难题。面对资金缺口,沿线党委、政府多措并举,广筹资金,通过地方财政投入资金、整合资源节约资金、开展招商引进资金等途径,全力破解资金难题,为环库区公路建设提供资金保障。丹江采用BT模式引进太平洋建设集团投资建设环库公路东环段,财政借支6000万元用于凉水河至习家店段公路建设。郧县采取“土地融资,以地换路”、捆绑资金等渠道筹资融资,通过招商引资方式筹资1.6亿元用于环库公路柳陂至五峰段建设。

  市级统筹、县(市、区)为主体,项目实施模式的创新,做到了分工明确、责任到位,激发了多方积极性,形成了市县上下合力推进的良好格局。

  

  路景相融  实地规划

  自然和谐,路景相融,是环库公路设计者和建设者的共同愿景。建生态门槛最高的路,建人文景观最靓的路,这是市县上下为之奋斗的目标,是十堰保持一库清水送北京的政治使命和责任担当。

  

  环库公路沿线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是一库清水送北京的水源区,因此这条路从项目规划设计到实施建设,始终围绕着建生态门槛最高的路、建人文景观最靓的路来展开。

  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十堰市交通运输局坚持实地规划、一线设计,严把规划设计第一道关口。局长张涛先后多次带领规划设计人员深入环库公路现场,实地察看景观规划设计工作,指导规划,解决问题,促使环库公路建设真正落实路景相融的规划设计理念和目标。

  本着因地制宜、实事求是,设计指标根据交通量、建设易难程度及地形地貌等特点,将二级公路采用时速60公里/小时和40公里/小时、路基宽度为10米和8.5米两种设计指标,既满足了通行要求,也降低投资成本,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同时,将弃方处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进行专项跟踪设计,尽量达到“零弃方”的建设目标,合理利用建设中产生的挖方,将弃方用于路基防护、路面基层、桥涵等工程填料。

  建设“三季有花、四季见绿、错落有致、远近结合、层次分明、色彩变化、少留盲点”的绿色长廊是环库公路的一大特色。在重点地段结合原生态景观单独设计,实现“一个景点,一个主题”。同时服务区、停车带、观景台、游步道等元素与景观建设相结合,在临江临湖、视野开阔地带设置专门的临时停车带和观景台,供游客观赏库区风景。

  “从公路设计美学出发,针对公路自身特性及所处的环境,充分融合我市人文、自然、生态等因素,使建成后的公路成为凸现我市地域文化特色的‘故事’之路。”十堰市交通运输局局长张涛说。

  按照这一思路,环库公路设计人员对道路沿线所在区域的历史人文进行挖掘、提炼、升华,在公路沿线边坡、岩壁、公路用地等区域,融入地域文化元素,展现区域人文历史。

  柳陂至五峰公路沿线有多处著名的代表性历史人文遗址,设计者在柳陂服务区以恐龙蛋造型为总体设计,配以恐龙蛋化石群及恐龙骨架,凸现地质遗址特点,在服务游客的同时也宣传了地方特色。

  

  示范推进  亮点纷呈

  全线开工、示范推进,是环库公路以点带面、由线到网的重要环节。郧县柳陂至五峰公路、丹江凉水河至习家店公路,正以景观引领、环境优化、进度示范,树起环库公路沿线的新标杆,发挥示范引领的辐射和传导效应。

  

  施工建设与生态保护同步推进,是示范段的最大亮点。环库公路丹江辽沟大桥,按照正常直线设计,建设中将会移走两岸的整座山头,这样一来就会对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经过不断的优化,最终采用弃直就弯进行建设,合理避开了大挖大填带来的生态破坏。

  服务区、观景点、港湾式停靠站等同步规划设计,是环库公路示范段的重要特色。郧县柳陂至五峰公路全线规划大型服务区1个、景观节点4个、小型停车休息区3个、港湾式停靠站15个、填土区绿化节点24个、观景平台(含游步道)4个。

  在设计丹江凉水河至习家店公路时,设计者充分挖掘源头水文化和古均州文化,展现地域文化特色。规划设计的凉水河镇三棵树服务区,以宣传库区水文化为主题的浪花腾鱼雕塑,以重点培植的三棵树为代表性绿化点,借地名打造三棵树服务区,使其成为一道美丽风景线。

  环境的优化是环库公路示范段快速推进的重要保证。沿线党委、政府建立了“一个项目、一个县级领导挂帅、一个专班协调服务、一套机制奖惩考核”的组织体系,征地拆迁由沿线乡镇政府自行负责,缺口资金由县市区政府多种渠道筹措。

  不断优化的环境,催生出环库公路的“神奇速度”!

  

  美妙棋局  效应放大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弥补经济社会发展短板。环库生态环保公路改变的不仅仅是人们简单的出行,还会带给农民致富、产业调整、生态转型等经济社会发展更多的期盼,为之提供更加坚实的发展“大底盘”。未来,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亮点。

  

  驱车前行,环库生态旅游公路轮廓已现,正渐次释放出库区转型发展的“底盘”效益。

  连江北、穿城区、通江南,全长19.7公里的丹江口市东环一级路,目前路基工程已完成,沥青路面已完成60%。今年将建成通车,形成贯穿丹江口城区北、东、南部的交通大动脉,激活丹江半个城区。

  丹江口市市委书记孙咏平对此寄予厚望,他说:“一条东环路,40平方公里的工业用地,园区建成满园后,将给我市带来500亿工业产值。我们一定要抓紧时间,抢抓机遇,不等不靠,尽早实现这一目标。”

  全长6.9公里的天马大道推进迅速,不久将建成通车;全长6公里的长岭至柳陂一级公路二期路面稳定砂正在铺设。这两条公路的形成,使得生态滨江新区交通基础设施更加“强筋壮骨”,而且为空间的拓展、产业的转型升级打牢了发展“大底盘”。

  “环库公路不仅是库区农民发展经济的致富路,更是连通库区各旅游景点和移民乡镇的重要旅游观光黄金线路,对促进转型发展、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和旅游资源的开发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郧县县委书记胡玖明说。

  规划建设的长达200多公里环库自行车道,在十堰公路建设历史上是首创。在凉习路、柳五路等示范路段建设中,结合公交站点,在主要节点设置停车场和自行车租赁站,避免对库区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环库公路建成后,可以举办类似环青海湖之类的高级别自行车赛事。

  一条路,改变的是空间的距离,坚定的是人们对十堰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一个做大做强库区转型发展的“大底盘”正蓄势待发,环库公路对沿线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基础作用已然显现。

  环库生态旅游公路,正在编织美妙的棋局!   (文/李军  余华韵  图 /陶德斌  刘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