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水系航运资源丰富,通航里程长,通航能力大,在我国内河航运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今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座谈会,研究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长江经济带建设提升为国家战略。5月8日,交通运输部杨传堂部长在干部大会上强调要切实落实中央部署要求打好主动仗,加快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并提出了八条具体意见措施。湖北省高度重视和珍惜国家推进黄金水道建设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大书大写长江水运文章。

  4月8日,省政府召开常务会,研究部署推进长江黄金水道建设政策措施。4月23日,省委书记李鸿忠、省长王国生专程赴荆州实地调研黄金水道建设,提出“645”工程建设(即武汉至安庆6米深水航道、武汉至宜昌4.5米深水航道整治工程)。5月9日,省委书记李鸿忠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会议,传达学习李克强总理、张高丽副总理在国务院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研究我省贯彻落实的具体意见措施。

  经过深入调研和反复研究,湖北打出了加快建设长江中游深水航道,加快解决三峡大坝建设瓶颈,加快推动汉江航运梯级开发,加快综合交通枢纽和集疏运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多式联运发展,加快提升中部航运服务,做大做强航运市场主体,优化沿江产业和空间布局共八套“组合拳”,找准了长江黄金水道建设的了着力点和落脚点,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强大合力和强劲气场正在湖北迅速汇集。

  在长江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大好机遇下,湖北省从上到下已经形成了加快推动长江黄金水道建设的高度共识和浓厚氛围,进入5月中下旬,湖北进一步加快了长江黄金水道建设步伐。

  一、近期开展的主要工作

  (一)积极推进长江黄金水道湖北“645”工程。当前宜昌至武汉段航道水深3.3到3.7米,仅能通航3000吨级以下船舶;武汉至安庆段航道水深4.5米,只能通航5000吨级以下船舶,长江中游航道不畅,通过能力不足,严重影响了长江航运效率和服务水平,成为制约长江黄金水道发展的重大问题。开展武汉至安庆段6米、武汉至宜昌段4.5米的“645”航道整治工程,能够有效实现船舶大型化和万吨轮江海直达,有效破除长江中游的通行瓶颈。

  4月23日湖北省委省政府领导在荆州调研湖北长江水运后,将畅通长江中游的“645”工程作为湖北的1号工程,要求大题大作,大事大办。省政府组织相关单位开展了前期调研工作,并在省政府常务会议上作出了支持加快黄金水道建设的决定;分管交通的许克振副省长多次带队深入调研、亲自推动黄金水道建设;由省政府出资,成立课题组,进行了《提高长江干流通航标准》的课题研究,完成了“645”工程前期论证;省政府专门成立了“645”工程建设领导小组,由省长王国生任组长,省相关领导任副组长,省发改委、省交通运输厅、省水利厅等相关单位主要领导为成员,为湖北全力推进长江中游黄金水道建设提供了坚强领导后盾。

  与此同时,湖北交通部门积极争取各方支持。与湖南、江西、安徽以及长江航务管理局积极沟通、主动对接,并于5月初,向交通运输部杨传堂部长、翁孟勇常务副部长、冯正霖副部长、何建中副部长做了专题汇报,和部规划司、水运局进行了工作对接,汇报了湖北省委省政府在推进长江黄金水道建设方面的决策部署、所做的工作,恳请交通运输部在“十二五”启动“645”工程前期工作,力争“十三五”开工建设。

  目前,长江黄金水道湖北“645”工程正在有序推进。国家有关部门已启动航道整治模型试验研究工作。国家发展改革委2014年2月印发了《长江宜昌至安庆段航道整治模型试验研究工作方案的通知》(发改办基础〔2014〕377号),根据通知精神,研究工作主要包括加强原型观测、开展模型研究和外部影响研究三项,主要成果包括总体报告、原型观测专题报告、模型研究专题报告和外部影响研究专题报告。交通运输部正式启动了“航道水深提高模型试验论证”课题研究工作。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的分工方案,交通运输部对“长江干线宜昌至安庆段航道水深提高模型试验论证”项目进行了立项,交通运输部已委托长江航务局负责,该课题研究将为“645工程”是否纳入“十三五”规划提供支撑。长江技术经济学会已基本完成武汉至安庆段提高航道标准可行性论证。2013年8月,长江技术经济学会组织召开了重大课题研究启动会,决定先期开展“长江干流武汉至安庆段提高航道标准可行性论证”工作,下阶段再开展宜昌至武汉段论证工作。2014年2月24日,“长江干流武汉至安庆段提高航道标准可行性论证”通过了评审,4月9日通过了课题验收。

  继5月湖北交通部门前往交通运输部汇报湖北长江黄金水道建设工作后,6月11日,湖北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将再次带队前往交通运输部汇报“645”工程,争取国家部委支持,力争早日打通长江中游“肠梗阻”,真正实现长江全流域黄金水道。

  (二)启动了港口资源整合实施公司化运作。当前,湖北港口发展状况呈现三大特征。一是港口企业数量多,但缺少强大实力的市场主体;二是港口国有资产占优势地位,但港口经营功能比较单一;三是“十二五”以来港口发展迅速,但基础设施整体上仍相对滞后。从总体来看,我省港口企业由于存在小而多、分布散、无序竞争等问题,港口企业投融资能力较弱。经过深入调查和反复研究我们认为,有必要借鉴广西北部湾港发展经验,对政府掌握的现有国有控股港口企业资源进行整合,在长江沿线形成若干个在港口投资、经营市场中起核心作用的骨干港口企业。

  目前,湖北省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拟对全省港口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加快推进武汉新港、宜昌三峡枢纽港、荆州组合港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建设,形成以港口为核心,以大型化、专业化、现代化码头为前导,以临港工业为保障,以综合物流体系为支撑的长江中游港口运行框架。通过引导航运企业走资产重组、航线联合之路,成立专业化水运集团,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的引导作用,培育几个在全国有影响力的领军型港口、航运集团,做大做强航运市场主体,促进长江经济带健康快速发展。

  (三)联合四省推进长江黄金水道建设。5月22日,湖北联合湖南、江西、安徽三省交通运输厅以及长江航务管理局、长江科学院等单位在武汉召开了合作推进长江中游黄金水道建设座谈会。介绍了长江干线武汉至安庆段提高航道标准研究初步成果,四省交通运输部门交流了推进长江黄金水道建设的思路及措施,并就下一步合作达成了四点共识。一是合力推动长江中游航道整治工程。四省均表示要抱团推进,形成合力,实现1+1+1+1大于4的整体效应。二是建立健全专项工作协调机制。四省交通运输部门建立包括省厅、业务局、地方交通运输部门在内的沟通对接机制,共同推动长江中游黄金水道建设的重大事项。三是深化长江水运发展交流和合作。积极推动四省港航企业在管理、资本及技术方面加强合作和交流,推进港航企业联盟化、网络化发展。同时,加强各省港口的分工协作和信息互通,推动长江中游畅通乃至全流域的航运“大通关”。四是加强“十三五”规划研究对接,突出与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的有效衔接,强化航运与过江通道的协调发展,提升港口枢纽物流节点与集疏运功能,完善长江中游江海直达运输格局,积极支持沿江地区依托长江航运大力发展临港产业和外向型经济。此次会议将长江中游黄金水道建设“拧成一股绳”,形成了交通一家人、全局一盘棋、发展一体化的浓厚氛围,四省合力建设,共同推进,为长江中游黄金水道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与长江航务管理局主动对接。5月16日,省交通部门就合力推进湖北长江黄金水道建设与长江航务管理局进行了工作座谈。双方明确表示,将继续落实2009年9月与长江航务管理局签署的共建协议,建立更加紧密的通报机制、协调机制与合作机制,共同推进长江湖北段提高通航标准、提升翻坝运输效率、加强水运安全管理等重要工作。下一步,双方将按照“2+ N”合作模式,共同做好长江宜昌至安庆段航道整治模型试验研究工作,共同打击非法采砂,加快长江干线湖北省渡口改造步伐,以国家打造长江经济支撑带为契机,合力推进湖北长江经济带发展。

  二、湖北在推进长江黄金水道建设中遇到的困难以及意见建议

  (一)解决统筹高效的常态化协调机制尚未形成的问题,成立国家层面的长江黄金水道建设开发领导小组。长江黄金水道建设是一项跨部委、跨省际、跨行业的宏大工程,岸线跨度长、涉及部门多,协调难度大。建议成立长江黄金水道建设开发领导小组,国务院主要领导任组长,国家发改委、交通部、水利部等相关部委及长江沿线各省、直辖市主要领导任副组长,沿江市州政府和各省直单位作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国务院或者国家发改委,负责处理领导小组日常事务。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一个高层次、宽领域、常态化的沟通协调机制,定期分析长江水系水运建设与发展面临的形势,共同研究推动长江中游黄金水道干支流建设的重大事项,协调解决政策规划对接及其他重大问题,加强日常事务联络和进展情况通报,形成长江中游黄金水道建设合力。

  (二)解决长江中游“肠梗阻”问题,支持湖北“645”工程。当前,国家打造长江经济带的大战略即将落地,一条长江连结海上、陆地两个丝绸之路经济带,联带中巴、中印缅两个经济走廊的对外开放大格局已经形成。与以往单独的东向开放不同,新一轮的开放是东西双向开放,长江中游处于两头开放的中间地带,“左右逢源”,优势更加凸显,可以说,中游通,则长江通;中游畅,则全盘活。然而,长江航道“深下游”和“延上游”的速度和效果明显快于、好于“畅中游”,长江中游通行能力不足这一瓶颈制约越来越明显,已经成为制约长江黄金水道发展的重大问题。长江科学院、长江技术经济学会、长江航务管理局等单位联合进行的武汉至安庆段提高航道标准可行性论证表明,2020-2030年长江水运通过量预计较快增长,武汉到安庆4.5米水深,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趋势。初步测算表明,如武汉至安庆段航道水深提高至6米,万吨海轮可常年直达武汉,2020年、2030年分别可带来直接经济效益37亿元、54亿元,对区域经济的间接贡献分别为118亿元、216亿元。同时,2020年、2030年分别可节约燃油11.5万吨和16.8万吨,“645”工程将为长江中游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水运意义上说,湖北将由内陆变成沿海,成为中西部的“出海口”。因此,“畅中游”对湖北乃至整个长江黄金水道建设都有着十分关键和重要的意义。

  恳请国务院大力支持湖北“645”工程,打通长江中游“肠梗阻”,提高长江中游航运效率,全面打通长江黄金水道。

  (三)解决三峡大坝过坝运输瓶颈问题,构建“海陆空”相互驳接的高效率大交通体系。三峡过坝运量迅速增长,三峡船闸通过货运量年均增速高达12.2%,运力提前19年达到设计饱和,三峡船闸船舶积压成为常态,船舶待闸时间明显延长。正常情况下,三峡船闸每天最多能安排约150艘船舶过闸,但每天过闸需求多达160-180艘次,高峰期超过200艘次。船舶待闸的时间由2007年以前的几个小时到2012年达到30小时到60小时。据悉,交通运输部和相关部委近期将启动三峡建设新通道的研究,希望对湖北给予支持,进一步挖潜提升三峡现有过船设施的通过能力。

  (四)解决沿江综合运输体系建设问题,全力打造“无缝衔接”的大交通运输体系。目前,铁路、公路、航空、管道等运输方式与长江水运有效衔接不够,港口集疏运体系远未形成,铁水、公水、水水等多式联运发展不够,综合运输信息平台有待加快建设,船舶标准化、专业化、大型化,港口机械化水平等方面还有很大差距。希望国家相关部委对沿江综合运输体系建设问题进行研究、规划,打造“无缝衔接”的长江黄金水道大交通运输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