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6月,交通运输部“关于交通运输推进物流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推动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内陆无水港、公路港、陆路口岸物流园区建设,以拓展港口服务领域和功能。无水港作为在内陆地区建立的具有报关、报验、签发提单等港口服务功能的物流中心,可以优化集装箱运输网络,降低物流运输成本,扩大港口腹地,对提高生产企业的国际国内竞争力和城市影响力等具有重大意义,内陆无水港模式早在上个世纪就被欧美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广泛运用。近几年来,国内内陆无水港也呈现快速发展趋势,目前已形成以大连港为出海口的东北无水港群,以天津港为出海口的华北西北无水港群,以山东青岛港为出海口的无水港群,以宁波、厦门、深圳等港口向内陆辐射的无水港群。

  我省内陆无水港起步相对较晚,但随着进出口贸易的持续增长、综合运输条件的改善、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建设加快,内陆无水港发展的内生动力开始增强。

  一是我省及周边腹地城市对外贸易发展的内生需求迅速增加。2013年,湖北外贸进出口总值363.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8%,其中,出口值刷新历史纪录,增幅提升到17.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9.8个百分点。2013年,襄阳市生产总值突破2814亿元,产销过亿元的企业达400多家,外贸进出口总额达16.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8.8%。但居高不下的物流成本,始终成为不少企业做大做强的桎梏。建设无水港,降低物流成本成为加快对外贸易和区域经济发展之急需。

  二是物流运输大通道加快完善的推动作用开始显现。2013年底,我省高速公路总里程达4333公里,连接长江与汉江的江汉运河建成,我省至西北、东南和西南的新通道打通,全省已基本形成“四纵四横一环”为骨架的高速公路网、“三纵二横”为依托的铁路网,以长江、汉江、江汉运河等为大动脉的内河航运网,为构建南北纵横、东西贯通、水陆并举、国际国内互联的物流运输大通道奠定了基础。

  与此同时,武汉至上海洋山港外贸集装箱航线正式实行直航天天班服务,年投入运力21万标箱,每周进出口舱位供给量4200标箱,稳定了每周9个航班的班期制度,货柜到港即发,公共班轮机制有效减少了中转运输环节和单位运输费用。武汉铁路局开行汉粤铁路“五定班列”、汉蓉集装箱循环班列。“汉新欧”国际货运专列今年4月25日将恢复运营,将逐步形成直达东欧、辐射西欧的“五定”国际货运班列,实现常态化运营,开行后,从武汉到捷克全程历时17天,比海运时间节省一半。

  物流运输大通道的加快完善,一方面为我省部分城市通过铁路运输纽带纳入以沿海港口为出海口的无水港群创造了基础条件;另一方面,为部分腹地城市以武汉、宜昌、荆州等口岸港口为枢纽,借助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高端服务,以黄金水道为纽带,建设无水港节点创造了广阔发展空间。

  三是港口企业之间竞争推动力上升。2013年底,我省港口吞吐能力达2.8亿吨,比“十一五”末增长16.7%,集装箱吞吐能力达163万标箱。2013年,全省港口吞吐量实现2.6亿吨,其中集装箱吞吐量达107万标箱(外贸箱约占60%),分别比“十一五”期末提高39.4%、39%。与此同时,武汉、荆州、宜昌等港务集团的龙头地位不断上升,2013年集装箱吞吐能力分别达到75标箱、50万标箱、40万标箱,集装箱完成量分别为51.3万标箱、10万标箱、10.3万标箱,其中中转箱分别为14.4万标箱、3.8万标箱、2.2万标箱。但面对激烈的竞争形势,这些企业均面临着加快转型升级、提升服务品质、扩大腹地范围、延伸服务领域和辐射范围、更好地服务产业集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问题。交通运输部有关专家认为,随着武汉新港、荆江组合港、三峡枢纽港建设步伐的加快,以及综保区、保税物流园区、起运港退税等高端服务项目的不断落地,襄阳、十堰、荆门、随州、常德、安康、南阳、潜江等城市,均有可能成为无水港服务节点城市。

  此外,部分无水港运营成功的案例,也使省内襄阳、荆门等部分城市和生产企业,武汉、荆州等港口企业积极谋划和呼吁无水港发展问题。同为内陆城市的西安积极打造“国际中转枢纽型内陆无水港”,遵循“以港聚业、以港兴城、港城融合”发展理念,发挥地处欧亚大陆桥中段的节点优势,2013年完成集装箱运量8.93万标箱,同比增长15.15%,进出口贸易额达4.9亿美元,同比增长67.84%。2012年9月,我省襄阳市与宁波港携手打造襄阳内陆无水港,以实现宁波港的功能向以襄阳为中心的鄂、豫、陕、渝地区延伸,促进该地区进出口货物的通关、通检,以降低综合物流成本。之前,襄阳市外贸集装箱公路运输费用及耗时为8600元和4-5天,江海联运则为6500元和7天。无水港建设后,铁海联运班列开通,集装箱货物出口的费用、时间降低到6000元和2-3天。2013年,襄阳市的进出口集装箱吞吐量为3.3万标箱,周边的随州区域为1.5万标箱,南阳区域为2万标箱。由此,近年来襄阳先后迎来了法国雪铁龙、日本日产、新加坡佳通、美国康明斯、德国德纳、泰国正大等300多家外资企业的入驻。日产工业园、英菲尼迪、新能源汽车等项目也在加紧建设之中,襄阳有望崛起成为鄂西北的“外向经济特区”。

  无水港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是显著的,我省内陆无水港也应成为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但是,无水港建设投入较大,需要加强战略研究、顶层设计,明确功能定位,统一规划布局,以防止盲目建设和重复建设。同时,无水港建设涉及地方政府、港口、铁路、海关、检验检疫局、船公司、银行、货代、货主等多方利益,需要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2011年,重庆港务物流集团便开始与交通运输部水科院等单位开展“西部内陆无水港运作模式研究与示范应用”研究,提出了重庆“一江两翼三洋”的内陆通关口岸功能目标,并研发了相应的通关单证体系和流程,值得我省借鉴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