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十二五”是湖北交通创新突破、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全省交通运输系统紧紧围绕“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高举“打牢发展大底盘、建设祖国立交桥”发展旗帜,紧盯目标、奋力实干,实现了时间任务双过半。湖北交通勇于改革创新、坚持先行先试,在交通运输大建设、大发展过程中,积累了经验、涌现了典型,此前我们陆续刊登了《南漳县改革乡镇交管站管理体制的探索与实践》《大冶探索建立农村公路新型管养机制》《恩施州全面推进农村公路交通安全设施建设》等7期经验交流,各单位积极借鉴,大力推广,极大促进了各方面的工作。

  7月17日全省交通运输形势分析会上,武汉、襄阳、宜昌、鄂州、黄冈、咸宁、潜江、利川交通运输部门及谷竹高速指挥部等9家单位介绍了新措施、新亮点,提供了值得学习借鉴的工作方法,为了推广经验,总结提高,我们将分期(经验交流八——十六)予以刊登。

 构建管养长效机制 助推农村公路发展

 

  潜江市地处江汉平原腹地,人口103万,国土面积2004平方公里,辖23个区、镇、处,共有建制村级单位448个(含农、林、渔场),自然村组3015个。“十五”以来,潜江市委市政府把农村公路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基础工程来抓,农村公路发展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强劲势头,农村公路路况有了明显改善,服务功能有了实质性提升。截至2012年底,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2580公里,其中农村公路2427公里,占总通车里程的94%,所有行政村已全部通达油路、水泥路,行政村通畅率达100%,自然村组通畅率达68%,一个外通内畅、干支相连、管理规范、和谐有序的现代化公路交通网络已基本形成,极大地方便了农民的交通出行,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水平。如今的潜江农村,一条条平坦顺畅的农村公路纵横相连,直达房前屋后、田间地头,“出门见公路,抬腿上公交”已成为潜江农民群众真实的生活写照,农村公路成为潜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随着农村公路建设的蓬勃发展,养护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加强农村公路养护,确保农村公路畅通,延长农村公路使用周期,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村公路投资效益,逐渐成为交通部门面临的重大课题。在省厅和市委市政府的指导下,我们及时调整思路,将农村公路发展的重点从以建设为主向建养管运协调发展转变,从增加基本供给能力向全面提升服务水平转变,在多修路的基础上,养好路、管好路,让农民群众从“走得了、运得出”向“走得舒心、运得便捷”迈进。我们的主要做法是:以“有路必管、管必到位、有路必养、养必优良”为指导思想,探索并完善农村公路管养机制,促进农村公路养护逐步向制度化、规范化和精细化迈进,最终步入科学养护、规范管理的良性发展轨道。

  一、出台政策,明确职责,建立农村公路管养体系

  为了加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解决农村公路失养问题,市政府出台了《潜江市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办法》,按照分级管理原则,明确了资金来源,界定了各乡镇、部门的职责,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支持农村公路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建立了“县道市管、乡道镇管、村道村管”的管养体系,形成了长效管理机制,为农村公路养护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二、组建机构,落实人员,努力做到“三个到位”

  一是机构到位。2006年,经市编办批准,我市成立了农村公路养护中心,下设7个乡镇养护站,落实干部职工82人,具体负责全市农村公路的行业管理工作。其主要职责包括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综合协调,养护管理资金的统筹安排,路面养护工程的组织实施,各乡镇日常养护工作的监督,养护质量的验收工作等。面向农村公路养护市场,我市还成立了专门的养护公司——潜江市通畅道路建设养护有限公司,添置了沥青洒布车、养护工程车、混凝土拌合机等专业养护设备35台(套),固定资产达340万元,不仅满足了农村公路养护需要,还通过对外承接工程来积累资金,实现自主发展。

  二是资金到位。我市的农村公路养护专项资金由省补养护费用和市级自筹资金两部分组成,目前每年省补资金为412万元,市级自筹339万元,共751万元。其中市级养护资金由三项组成,一是市财政年度预算资金150万元;二是各镇、办事处年度财政转移支付民办交通费的80%共139万元;三是各管理区(农场)以镇、办事处当年每公里平均筹资额为基数,按境内乡道和村道里程筹资,每年约50万元。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公路车流量和承载量不断增加,全市农村公路合同管养规模已从2006年的43条248公里增加到2013年的633条1408公里,其管养压力增大,养护成本持续攀升,管养资金明显不足。今年,在市人大常委会的直接关心支持和推动下,市政府又增加了农村公路养护投入200万元,使我市农村公路养护资金总额达900多万元,每年每公里标准达2600元,为农村公路养护提供了实实在在的资金保障。

  三是责任到位。市政府每年与各区、镇、办事处签定农村公路养护目标责任状,明确各自管养职责,既加强了地方政府的管养责任,又调动了地方政府参与农村公路管养的积极性。

  三、创新模式,强化管理,实现农村公路养护全覆盖

  一是专群结合,委托养护,创新农村公路养护模式。所谓专群结合就是专业养护与群众养护相结合。各区、镇、办事处根据辖区内农村公路的养护需求,每年与市农村公路养护中心签订农村公路委托养护管理合同,由市农村公路养护中心负责实施专业化的路面养护和大中修工程;一般的日常养护与管理,如路肩、边坡的培土、除草及路面排水、保洁工作等,则由各区、镇、办事处或所在村组安排群众投工投劳实施。这种养护组织模式既发挥了地方政府的协调管理优势,又发挥了交通部门的技术设备优势,确保了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我们还科学编制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手册,建立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考评体系,实行管理养护的规范指导与硬性指标的有机配合,使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得到全面加强。

  二是配备协管员,设置“千里眼”,建立农村公路养护网络。面对农村公路养护里程逐年增加的严峻形势,我们一方面以交通事业单位改革为契机,整合人力资源,转变原交通分局(交管站)工作职能,划转67人直接从事农村公路养护生产作业,组建了7个乡镇养护站,由季节性养护改为常年养护,壮大了农村公路养护队伍,扩大了农村公路养护覆盖面。另一方面,我们从每个乡镇交通分局(交管站)中抽调骨干人员,统一到市交通主管部门进行农村公路建设养护质量管理和路政管理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培训,安排到乡镇担任农村公路建设养护和路政协管员,专门负责对辖区内农村公路进行日常巡查和路政管理,每月定期向市交通主管部门汇报,以便统一调度养护。通过发挥养护协管员的“千里眼”作用,使农村公路养护逐步达到规范化、网络化管理。

  三是强化路政管理和绿化管理,提高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的综合效益。一方面我们充分发挥乡镇政府的积极性,以当地交管站和养护协管员为主体,与乡镇、村组一道,共同负责农村公路的路政管理,限制重载车辆通行,制止破坏公路行为,确保农村公路路面完好畅通。另一方面由乡镇政府负责对辖区内的农村公路进行绿化管理,在建设农村公路的同时,配套修建排水渠、种植行道树,使农村公路的绿化率达到98%以上,力争做到路成形、树成行、渠成套,每建成一条农村公路,就美化一片乡村环境,带动一方经济发展。

  四、以人为本,路通车通,力求经济和社会效益双赢

  修建农村公路的最终目的是方便农民群众出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建设农村公路的同时,我们本着“放水养鱼”的原则,积极培育农村客运市场,实行农村客运市场备案制,采取减免通村客车相关规费等手段,大大激发了农村客运市场的活力。去年全市11个乡镇新增了13条客运线路、34辆农村客运班车,连通了185个村组,极大地方便了农民的出行,真正做到“物畅其流,人便于行”。现在,我市90%的村民从家里出发,10分钟可达乡镇,1个小时可达市区,2个小时可达省城,无论是上北京还是下广州,都可朝发夕至、一日还乡。

  回顾过去,潜江农村公路建设已初见成效,展望未来,我们深感任重道远。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在新一届市委市政府的带领下,按照省厅的统一部署,在“十二五”后三年再鼓干劲、再添措施,进一步加强我市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促进农村公路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