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十二五”是湖北交通创新突破、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全省交通运输系统紧紧围绕“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高举“打牢发展大底盘、建设祖国立交桥”发展旗帜,紧盯目标、奋力实干,实现了时间任务双过半。湖北交通勇于改革创新、坚持先行先试,在交通运输大建设、大发展过程中,积累了经验、涌现了典型,此前我们陆续刊登了《南漳县改革乡镇交管站管理体制的探索与实践》《大冶探索建立农村公路新型管养机制》《恩施州全面推进农村公路交通安全设施建设》等7期经验交流,各单位积极借鉴,大力推广,极大促进了各方面的工作。

  7月17日全省交通运输形势分析会上,武汉、襄阳、宜昌、鄂州、黄冈、咸宁、潜江、利川交通运输部门及谷竹高速指挥部等9家单位介绍了新措施、新亮点,提供了值得学习借鉴的工作方法,为了推广经验,总结提高,我们将分期(经验交流八——十六)予以刊登。

 

  咸宁创优发展环境   奋力竞进跨越

  

  “十二五”以来,在省厅的坚强领导下,在厅直各业务局的鼎力支持下,咸宁市交通运输局紧紧围绕“实现绿色崛起、建设鄂南强市、打造香城泉都、构建“中三角”重要枢纽城市”的目标,干字当头、只争朝夕,解放思想谋出路,创新机制破难题,抢抓机遇上项目,创优环境搞建设,奋力竟进促跨越,成就了咸宁交通发展史上投资规模最大、建设速度最快、发展环境最优、经济社会效益最好、人民群众受益最多的历史时期。“十二五”以来我市共完成交通建设总投资116亿元,完成了“十二五”中期目标;2013年上半年也完成了投资23.16亿元,占年计划38亿元的60.95%,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超半。根据会议的安排,现将咸宁创优发展环境,奋力竟进跨越的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争取领导重视,创优推进交通跨越发展的政策环境

  交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在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迫切需要积极争取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不断优化交通发展环境,实现部门办交通向社会合力办交通转变。为此,我们首先全力争取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重视和支持,为交通跨越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一是争取领导重视支持。我们积极为市委、市政府当好参谋,积极争取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定期到交通调研或召开办公会议研究解决交通运输发展难题。在我们的努力争取下,市委书记任振鹤不仅连续三年在年初到市交通运输局调研,与交通运输局班子成员共同探讨全年交通项目建设方向和重点,还披挂上阵,靠前指挥,数次带队进京跑项目招大商,多次深入重点项目督建设促进度,亲自担任咸宁市交通重点项目建设领导小组政委解难题。市长丁小强也始终把交通放在心中,拿在手上,多次深入交通一线,研究解决交通发展难题。在他们的影响、带动下,交通得到了咸宁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形成了主要领导经常抓、主管领导具体抓、其他领导协助抓、交通部门领导全力抓的工作机制。并把交通建设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和各项支持政策的落实情况,纳入年度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考核体系,逐级分解任务,层层落实责任,从而为交通跨越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保障。

  二是争取政策倾斜扶持。政策是资源,政策也是资金。良好的政策可以产生推动交通跨越发展的强大生产力。我们认真向市委市政府汇报上级有关“十二五”交通项目建设的补助政策情况,说明地方党委、政府出台支持交通建设优惠政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理解和支持,不仅率先组建了交通融资平台,出台了系列高速公路招商政策,还明确规定:重点交通建设项目征地拆迁参照咸宁经济开发区和各县市区开发区的标准;认真落实相关税费减免政策和原材料供应优惠政策,建立完善有关税收返还机制,在加快交通公路建设中涉及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全免,服务性收费按底限的20%收取;杆线迁移权属在市内的一律实行“谁家的孩子谁家抱”的政策,以加大扶持力度,降低建设成本;特别是对农村公路建设,用地实行“政府村民自议、先用地,后确权、不征地”政策,用地后由所属乡镇、村组自行调剂。这些措施为交通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政策环境。

  三是争取政府财政投入。交通要发展,资金是关键。对公益性普通交通建设项目,我们在积极争取上级建设项目定补资金、运作融资平台自筹资金的同时,也全力争取各级政府财政资金投入。近几年来,仅咸宁市政府就先后投入资金15亿多元,约占市本级财政年可支配收入的10%,建设桂香大道、武咸快速通道、南外环一级公路等城市出口主干道路11条、32公里,改造城市道路8条、37公里。县级政府也尽力增加交通的财政投入,为交通跨越发展注入重要能量。

  二、依靠各方支持,创优推进交通跨越发展的社会环境

  我们从交通建设的实践中认识到,交通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交通要跨越发展,必须尽可能地依靠各方支持,形成全社会大办交通的强大合力。

  一是依靠媒体营造良好氛围。积极运用新闻媒体正确引导舆论,大力宣传建设中部综合交通运输枢纽的战略目标和任务,动员和组织全市广大群众支持、参与交通建设,服从和服务于交通建设大局;积极宣传农村公路建设的典型经验和政策措施,引导农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更加积极主动地依靠自身力量改善出行条件;加强征地拆迁法律法规和政策宣传,积极争取广大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近几年来,我市在省市委机关刊物、省委《综合信息专报》及中央、省市等各级媒体刊发宣传稿件500多篇次,为咸宁交通跨越发展营造了好氛围,聚合了大气场,注入了正能量。

  二是依靠部门加强协作配合。我们充分发挥牵头和参谋作用,主动向有关部门多沟通、多衔接,积极争取各级发改、财政、国土、环保、林业、水利、公安等部门主动为交通建设做好协调服务,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建立健全有效的协调配合机制,利用市委市政府交通重点项目建设领导小组、交通重点项目前期工作领导小组及项目建设(协调)指挥部等多个平台,定期召开协调会、专题会或督办会,形成强大合力,及时解决项目申报、征地拆迁安置、资金筹措、周边环境整治等方面的问题。

  三是依靠群众优化施工环境。发动群众,依靠群众,这是搞好交通项目建设的基础。我们在项目建设中广泛开展路地共建活动,一方面向人民群众讲清“小路小富,大路大富,高速公路快富”的道理,增强人民群众支持和参与交通建设的热情;另一方面,耐心细致地向群众做好说服、教育和解释工作,客观冷静地协调矛盾,化解矛盾,公平合理地处理和调整好群众利益,注重把维护群众利益、保障改善民生与推动交通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各交通项目建设(协调)指挥部均与当地镇、村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每周互递信息、每月座谈交换意见、每季度进行一次总结讲评,有问题共同研究想办法去解决,没有问题座谈融洽感情,共同打造交通建设的“绿色通道”,营造服务项目“零距离”、调处纠纷“零拖延”,施工现场“零阻工”的良好建设施工环境。

  三、立足创新驱动,创优推进交通跨越发展的投资环境

  面对交通重大项目特别是高速公路项目招商建设的新课题、新挑战,我们迎难而上,积极作为,立足创新驱动,努力创优推进交通跨越发展的投资环境。

  1、立足模式创新,破解招商难。我们着力创新机制、创优政策、创造模式,抓住交通事业发展与企业发展的最佳结合点、切入点和平衡点,使投资者在交通发展中受惠,交通在投资者成长中受益。

  一是在全省第一个采用“投资+设计+施工+经营”四位一体的BOT+EPC模式,引进中交集团“一揽子”投资建设咸通高速,充分发挥大型央企在投融资、管理、设计、施工等多方面的综合优势,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和融资压力,实现企业综合资源利用的最优化和投资效益的最大化。用这种模式,又连续完成了通界高速、武深高速嘉通段的招商建设任务。

  二是成功运用BOT模式引进省交投、楚天高速等公司,建设咸宁(嘉鱼)长江公路大桥及武汉城市圈环线高速咸宁东段、西段。

  三是政策补偿模式。针对部分高速公路车流较少、效益较差的实际,充分考虑到投资者的投资收益,争取市政府为投资者配套提供商住开发用地,并在地方税费返还、相关手续办理等方面给予优惠支持,以弥补投资者收益不足。

  2、立足机制创新,破解前期难。为加快前期工作周期,提高前期工作质量,推进前期工作进程,我们坚持“前期就是投资、前期就是发展”,在全省率先建立交通投资公司,率先完成“十二五”规划项目前期工作,并充分发挥其融资平台作用,采取“利用存量,带活增量,资本营运,滚动发展,良性运作”的工作思路,以现有交通存量土地房产作为抵押,向银行贷款,用于收储新批土地,实现良性发展,筹集资金3.9亿余元,建立了先行垫资开展前期工作的机制,有效加快了交通重点工程前期工作进度,有效解决了企业望而却步的审批流程和人力精力消耗,使投资商招之即来、来之能干,心顺气顺、一顺百顺。

  三是立足服务创新,破解推进难。为了让投资商安心投资、放心发展,我们秉承“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的发展理念,尽力、倾力、全力为投资商提供保姆式服务。针对交通建设涉及的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农民安置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咸宁交通人不断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能力,加大协调服务力度,组建协调指挥部,按照“统一协调,特事特办”的原则,摒弃特权意识,破除部门观念,不折不扣、全力以赴支持重点交通工程建设,从而向投资建设者兑现承诺,为高速公路建设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让投资者来得了、留得下、干得舒心。

交通运输事业功任重道远。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认真学习借鉴各兄弟市州的好经验、好作法,进一步创优发展环境,奋力竟进跨越,加快建设“中三角”重要交通运输枢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