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交通运输厅厅长尤习贵(前排中)察看普通公路施工

公路春景美如画

黄冈大别山旅游路 

仙桃二级公路施工现场

 

全力打造交通建设投融资新平台

——咸宁创新公路建设投融资模式

    咸宁市委、市政府坚持“适度超前、优先发展、重点发展”的交通发展理念,全力打造交通建设投融资新平台,大力推进交通公路大建设、快发展,成就了咸宁交通发展史上投资规模最大、建设速度最快、发展环境最优、经济社会效益最好、人民群众受益最多的历史时期,“市内半小时、武汉1小时、圈内2小时”的“中三角”重要交通枢纽城市初步成型。

强化领导 凝聚加快发展合力

  成立交通公路建设领导小组,市委书记任政委、市长任组长,市直相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研究解决交通公路建设中的重大问题。两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充分发挥牵头和参谋作用,对公路建设中带有方向性、全局性的问题充分调查研究,尽量把困难和问题估计得充分一些,多汇报、多衔接,积极争取上级更多的支持。各级发改、财政、国土、公安等部门主动为交通建设作好协调服务,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形成强大合力。切实加快前期工作,及时完成各项批复,从而化解了交通单方面推进的难度,为交通公路重点项目前期工作的快速推进奠定了良好基础。

群策群力 破解地方配套难题

  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咸宁市委、市政府始终把交通公路作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先导性产业。4年来,咸宁市先后投入资金10亿多元,建成城市出口主干道路11条、32公里,改造城市道路8条、37公里,既优化了交通运输通道结构,也拓宽了城市发展版图。县级政府也优先发展公路交通,积极筹措公路建设地方配套资金。另外,市委、市政府明确,公路建设征地拆迁参照咸宁经济开发区和各县、市区开发区的标准,在加快交通公路建设中涉及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全免,杆线迁移权属在市内的一律实行“谁家孩子谁家抱”的政策。

  优化建设环境。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按照“统一协调,特事特办”的原则,全力以赴支持交通公路建设,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打造交通公路建设的“绿色通道”,确保做到服务项目“零距离”,调处纠纷“零拖延”,施工现场“零阻工”。

创新思路 搭建建设融资平台

  面对融资难,咸宁市率先组建市交通投资公司,采取“利用存量,带活增量,资本营运,滚动发展,良性运作”的运作模式,3年多来共筹集资金3亿多元,有效缓解了市中心客运站、武咸快速通道等项目建设资金问题。

  今年,市政府先后向公司注入土地2000多亩,其增值部分全部用于启动资本、前期工作经费和项目地方配套资金。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化运作模式,积极开展存量土地招拍挂工作。目前共计收储土地2300余亩,所增值部分初步测算可达10亿元以上。交投公司已挂牌出让5宗土地、330亩,共筹资3.5亿元,推进了咸宁市张双一级公路、武咸快速通道、咸潘一级公里、咸崇旅游公路等公路建设,有效化解了公路资金投入不足的难题。

 

建设大路网 畅通大循环

——来自天门路网建设的报道

    近年来,天门市按照省交通运输厅的总体部署,牢牢把握促进中部崛起、武汉城市圈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和国家扩内需保增长等重大历史机遇,狠抓综合交通构建和路网升级改造,极大地改善了天门交通环境。

  到2012年年底,天门市一级公路通车里程超过100公里;二级公路通车里程为395公里;公路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137.63公里。全市“七纵六横三循环”公路主架网已经形成。

凝聚共识 大手笔构建大路网

  天门市委、市政府把构建综合交通作为“十二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大战略之一,巧借全省交通运输发展机遇,着力形成“公铁水并举、大中小配套、多线连武汉、市域大畅通”的综合交通网络,以进一步凸显天门在全省交通格局中的地位。

  为强力推进综合交通建设,该市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的综合交通领导小组,每季度召开一次调研协调会,研究解决路网建设的规划、资金、征地拆迁、杆线迁移等问题,并且一次会议一个纪要由市政府督察室督办落实。

立足长远 大力度推进大规划

  为推进公路可持续发展,该市高度重视项目前期工作,并把它作为争取计划、争取项目、争取发展的突破口超常推进。市政府在《关于2012年交通有关问题的会议纪要》中,明确要求公路项目前期工作专项审查批复由相关市直单位负责,实行部门负责制,充分利用各单位人脉与资源优势完成土地预审、水土保持、环境保护、防洪评价等工作。部门分工负责制的实行,有效节约了前期工作投入,提高了前期工作时效。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向省厅、省局汇报争取支持,根据省局规划的总体规模,结合该市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来衔接、落实项目。

整合资源 大气魄兴办大交通

  为加快公路建设步伐,充分发挥其基础性、服务性、先导性作用,市政府充分整合社会资源支持公路建设,形成“社会办交通、建设大合唱”的格局,为公路建设创造良性发展环境。

  整合部门资源,合力推进项目建设。2012年,该市整合农业综合开发与土地整理项目,完成了皂仙公路、沿江公路等二级公路50公里、环北路路基。2012年,在几条二级公路改造中,沿线乡镇负责征地拆迁;电力电信等单位负责各自杆线迁移;水利部门负责具有排灌功能的桥、涵、闸的施工,既缩短了工期,又提高了工程质量,社会反响良好。

  找准结合点,借势推进城镇化建设。2012年,把过境街道整治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对荷沙线、金彭线等8个过境街道共17.8公里进行高标准改造,相关乡镇配套完成了过境街道的排水设施、人行道铺设和公路绿化,取缔了以路为市、占道经营的行为。公路改造与小城镇建设相得益彰,有力地助推了全市小城镇建设,改善了过境路段的通行条件,得到市政府的充分肯定和沿线干部群众的好评。

  强化政府主导,促进路网改造全面提升。近年来,在拟升省道政策不明、上级补助不能及时下达的情况下,天门积极争取各级政府支持,通过地方债券、财政借款、公路损毁赔偿等多种渠道,争取到路网建设资金2亿多元,提前实施了二级公路路面改造。

 

构建大交通实现新跨越

——仙桃大交通推动经济社会大发展

    交通是经济的命脉,交通畅则百业旺。仙桃近年来紧紧围绕构建以城区为中心的“半小时”经济圈,以破解公路建设资金难题为突破口,不断加快城乡交通路网建设步伐。全市初步形成了“以高速公路为主轴,干线公路为骨架,县乡公路为支撑,通村公路为网络,辐射村组,城乡一体,外联内通”的交通网络格局。

大交通推动经济社会大发展

  2011年以来,全市累计完成交通公路建设投资6.2亿元,新建二级公路53公里,改造市乡公路92公里,新修通村公路421公里,新建和改造农村公路桥梁325延米,全市各级公路总里程达到4050公里。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促使仙桃物流成本大幅度降低,区位优势显著提升,竞争实力大为增强,极大地推动了仙桃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今年一季度,全市实现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6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8亿元,分别增长25%和35%。目前,全市在建和签约即将开工投资过亿元的项目达到84个,总投资550亿元。

大交通整合资源大投入

  交通要发展,投入是动力。近年来,仙桃积极探索“政府注资、部门筹资、村镇出资、社会捐资”的投融资模式,缓解交通公路建设筹资难题。

  近两年,市委、市政府通过边修边筹、先修后争、先赊后付等方式,累计筹集2.2亿元用于交通公路建设。交通部门通过贷款、垫资、市场运作等方式筹措交通公路建设资金2.3亿元。国土、水利、住建委、城投等部门也积极配合,捆绑项目,整合资金投入。近两年,国土部门投入6000多万元参与农村产业通道建设,水利部门投入4000多万元修建路桥涵闸,城投公司投入1.2亿元用于连通城市公路与县乡公路。

  各乡镇在公路建设上逐步由软投入向硬投入过渡,由劳力投入向资金投入过渡。一方面,以拆迁和土路基作为投入,另一方面,以土地置换公路建设资金。预计“十二五”后3年,通过土地置换的办法,各镇可为全市筹集近4亿元的公路建设资金。

  目前,仙桃市通村公路里程达到近3000公里,除省交通运输厅补助和村集体“一事一议”筹资外,共有480多名在外老板捐资超过1.2亿元。如惠联公司捐资100万元修建城石公路,三伏潭在外老板徐学章投资65万元修建村级公路。

大交通联动上下大建设 

  近年来,仙桃成立交通公路建设总指挥部,由市长任总指挥长,并成立了9个分指挥部,由市领导担任分部指挥长,交通部门分管领导负责工程建设。相关职能部门认真履职,主动作为。各村镇积极参与交通公路建设,确保公路建设顺利推进。

  仙桃市全力打造“主次互联、循环互通”的路网大骨架,力争年底全市交通公路建设完成5亿元,力争到“十二五”末完成投资70亿元,推动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坚持政府主导建养管并重

——大冶以交通大建设促百强县市创建

    大冶市把普通公路发展摆在突出位置,用好用足省、市各项利好政策,不断优化路网结构,提升路况水平和路网服务水平。一年来,大冶市续建、新建公路建设项目12个,新增、改造升级公路里程达130多公里,累计完成建设投资1.5亿元。公路交通建设实现大发展大跨越,公路交通形象实现大改观大变样,有力推动了城市转型、城乡统筹发展和争创百强县、市目标的实现。

政府主导 形成全社会大办交通的良好局面

  几年来,大冶市委、市政府把交通先行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主持召开高规格的交通工作会议,安排部署全年建设任务,动员全市上下参与、支持交通建设。在工程上,把106国道、国省干线公路及相关危桥维修、改造项目,一一列入2013年全市重点工程项目和“十件实事”;在工程建设中,市委、市政府督察室现场跟踪督办进度;在农村公路建设方面,大冶市结合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扶贫开发以及“三万”(万名干部进万村洁万户)等活动,广泛动员社会各界、企业成功人士积极参与、支持修路、建路事业,2012年完成组组通、户户通100余公里,真正把农民增收的路子铺到了家门口。

加大投入 为普通公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大冶市以等不起、慢不来、坐不住的姿态,主动作为,创新举措,多方筹集,推进建设投入多元化。

  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完善全市公路建设项目库,并就重点项目积极申报上级交通主管部门建设计划。同时,组织人员跑省进京,向上级部门争取政策和资金扶持。

  加大平台融资力度,充分发挥城投公司、交投公司的融资作用,2012年筹措交通建设资金达1.8亿元。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争取将重点交通设施建设项目列入全市“十件实事”和“重点工程”,将所需资金列入财政预算,确保重点交通建设工程顺利推进。同时,大冶市政府将农村公路管养资金列入每年财政预算,定额拨付到各乡镇,确保了大治市农村公路有钱养路、有钱管路,为普通公路持续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加强管养 全面提升普通公路路况水平

  大冶公路部门牢固树立“建设是发展,养护也是发展”的理念,采取多项措施,提高公路养护和管理水平。加强及时性、预防性养护,养护工人全天候上路,及时处置路面病害,保持路况水平整体稳定。加强桥涵养护和管理,落实管护责任,国省干线危桥当年加固改造完成。加强应急保障能力,建立应急保障中心和应急物资储备库,及时处置水毁、雨毁路段。积极探索公路养护体制、机制改革,推行“国路民养”试点,支线公路基本实现承包养护。

  同时,大冶市大力开展“治超”活动,开展固定治超,并积极做好源头治超文章,遏制超限运输反弹现象,超限运输率控制在5%左右。

 

勇于担当创交通建设新奇迹

——宜昌陆渔一级路建设纪实

    宜昌市把普通公路发展摆在突出位置,用好用足省、市各项利好政策,不断优化路网结构,提升路况水平和路网服务水平。2012年全年地方交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9.71亿元,陆渔一级路基本建成,五峰融入市域1小时经济圈。宜昌市“东部平原县市一级公路相连,西部山区县市一级公路上高速”的基础基本筑就。

深化目标定责任

  陆渔一级公路全长51.6公里,批复概算总投资10.82亿元,实际投资约15亿元。工程于2008年3月全面开工建设,但上级补助资金仅有5亿元,由于自筹资金严重不足和补助资金到位迟缓,工程一度陷入半停工状态,工期严重滞后。2012年2月,宜昌市市长李乐成到陆渔路专题办公,对加快陆渔一级公路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7月10日,李乐成再次视察陆渔路,明确要求“陆渔路2012年年底必须建成通车”。市交通运输局为此成立了督办专班,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将陆渔一级公路建成通车作为年度责任目标的重中之重。宜都市高度重视项目建设,逐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宜都市委书记庄光明明确表态:陆渔一级公路在年底不建成通车,自己将主动辞职。

多方筹资保建设

  公路建设,资金筹集是重点,也是难点。由于陆渔一级公路是一条通往大山深处老少边穷地区的运输道路,项目投资数额巨大而交通流量相对较小,还款付息能力弱,国内外众多金融机构对此项目的投资信心不足,资金问题成为陆渔一级公路开工建设的瓶颈。加之陆渔路建设的3年内,工、料、机等价格不断上涨,实际成本已远远超出概算成本。经测算,实际建设投资预计达15.3亿元,项目资金缺口巨大。

  为筹措建设资金,省和地方各级领导经过近一年的艰苦工作和不懈努力,省农村合作银行通过了贷款审批。宜都市创新思路,通过划拨土地由项目业主收储用于融资还贷。同时,从财政预算内资金安排建设资金,多举措保障建设资金。同时通过陆渔路二期路面工程(二标)和三期交安工程采用BT模式运作的方案,确保各阶段工作按期推进。

多措并举创奇迹

  陆渔一级公路沿途穿越宜都、长阳、五峰3个县市、6个乡镇,征拆工作量大、协调难度大,且沿途属于喀斯特地貌,地质条件复杂,施工技术要求高,安全生产面临严峻考验。为确保2012年年底建成通车,省厅重点办和市局督办专班驻点督办,协助宜都市一级公路协调小组,具体统筹、协调、督办工程征地拆迁及相关协调工作,确保工程顺利施工。

  历时5个多月的鏖战,陆渔一级公路终于如期建成,且工程分项、分部合格率达100%,未发生一起安全责任上报事故,创下了一项新的交通建设奇迹。(本版文图由驻湖北首席记者 石斌 记者 高斌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