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二医院健康扶贫小分队在麦庄村为群众听诊。该县组建8个健康扶贫小分队,定期为山乡群众送知识、送健康。 (杨威 摄)
国以民为本。
“着力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民生是最大的政治。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我们的大事,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满意的事情抓起。”2013年、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来到湖北视察,关切民生,殷切嘱托。
寄望之重,期待之殷,激励荆楚。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要求,省委、省政府举措频出,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全省民生改善力度只增不减,民生保障网不断织密织牢。从衣食住行到业教保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投射在百姓生活的细节里,提升“民生温度”的孜孜追寻,浸润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图为:武汉市青山区青和居社区定期组织就业和职业技能培训,深受居民欢迎。(张鸿 孙振东 摄)
释放潜能,夯实民生之本
近日,2019年“我选湖北”巡回推介会在汉启动。湖北各地引才政策以及数万个带薪实习实训岗位、企事业招聘岗位,正在武汉、宜昌、襄阳等地的10所高校展示推介。
对于高等教育资源丰富的湖北来说,既有人才优势的喜悦,也有就业安置的忧思,更有促进就业的非常之功。
就业稳,民生稳。
“我选湖北”计划,作为保障大学生就业、促进人才留在湖北、吸引全国乃至全球大学生来湖北就业创业推出的一项战略工程,目标是“要在5年内吸引180万大学生在湖北就业创业,200万大学生在湖北实习实训”。
两年来,一系列推进政策、举措相继出台。实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为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提供见习岗位和补贴、全力支持大学生创业项目,一项项就业扶持政策落地,让高校毕业生的心踏实了许多。
硕士研究生毕业的周江南和两名同学一起创办了武汉网明无障碍科技有限公司,他们研发的一款手机无障碍用户系统,可以让盲人像正常人一样使用手机。通过参与“湖北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湖北大学生创业扶持计划”,他在创业道路上一次又一次获得资金、政策扶持。小伙子在接受采访时从容自信地说:“习总书记说了,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我们立志要为中国1700万视障者和全球3.5亿低视力人群开启一个新‘视’界!我选湖北,没错!”
从战略思路的调整到多项政策的实施,从切中脉搏的设计到真金白银的扶持,每一次“有形之手”的推动,都伴随着“民生之本”的春风,激发出就业创业者的无限潜能。
持续开展的“春风行动”成为湖北就业名片,每年1000多场招聘会、80余万个岗位,让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2018年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1095万人,其中省内转移515万人,更多人选择就近就地就业。
大力实施返乡创业三年行动计划,打响“我兴楚乡、创在湖北”品牌,湖北正成为各类人士创业筑梦的热土。
在国内率先实施稳岗补贴,2012年以来我省对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的企业累计发放稳岗补贴53.17亿元,稳定就业岗位1168.85万人次。
返乡农民工的“回归创业”,青年大学生的“我选湖北”,妇女的“巾帼创业”,残疾人的“双百工程”……汇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洪流,具有湖北特点的就业政策体系,正努力实现让每个人都享有公平出彩的机会,让每个梦想都有驰骋绽放的舞台。
图为:荆门市掇刀区名泉社区为辖区70岁老人举办集体生日宴会,现场气氛热烈,其乐融融。(张鸿 朱俊波 摄)
温暖相随,兜住民生之底
2016年夏天,湖北遭遇特大洪涝灾害。大灾,考验着荆楚大地的顽强和不屈,也见证执政者的智慧与情怀。洪水过后,湖北恢复重建速度惊人,23724户倒房户喜迁新居,49702户损房修缮一新,实现了“不漏一户、不落一人”的庄严承诺。
70岁的阳新县三溪镇姜福村五保老人明安林,两年前不花一分钱,从大山深处的危房老屋搬进了安置小区。
如今,住在向阳而立、前有花园、后有菜园的三层小洋楼里,拿出随身的医疗优诊证、就诊服务卡等,他笑得像个快乐的孩子。“党的政策这么好,我们要努力向前跑。”在干部帮助下,他养蜂酿蜜,年收入2万多元,还带领4户贫困户一起成立了专业合作社。
一个社会的温度,取决于“底线”的刻度。直面群众痛点,坚持“社会政策要托底”,湖北着力构建衔接紧密、运行有效、保障特困群众的社会救助制度:困难群众平时可领取低保,遭遇特殊困难时还可申请临时救助……一张覆盖荆楚城乡、托底保障的“安全网”正在密织,努力让每一位困难群众都能求助有门、受助及时。
一批托底法规政策传递着殷殷关切。扶助农村五保户、城乡特困人员、残疾人群体的政策力度不断加大,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临时救助等制度以行政法规的形式强力施行,彰显“应保尽保、应救尽救”的政策合力。
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协调机制、城乡低保和农村五保标准依法量化调整机制、低保与物价上涨联动补贴机制、社会救助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相衔接机制,日益健全的保障机制努力让每一个弱势群体都感受到阳光温暖。
不断抬升的民生“底线”数字传递着脉脉温情。截至目前,全省城、乡低保标准分别达到每人每月634元、每人每年5594元,较2012年分别增长92%、237%;城、乡低保平均补助水平达到每人每月416元、257元,较2012年分别增长113%、210%;全省农村五保集中、分散供养平均标准分别较2012年增长390%、543%。
在湖北,贫困人员可由政府代缴、协调专项贷款、免缴社保费用等多种方式,减轻负担;失业保险参保人员,考取人社部门相关证书,可发放最高2000元的技能提升补贴;工伤易发的建筑业农民工,由“同舟计划”护佑,60余万建筑业农民工得到更为充分的保障。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托底线、救急难、可持续”的湖北社会救助体系逐步完善,“底线”加紧筑牢,“保障网”更为坚实。
图为:武汉市武昌区中华路街户部巷社区建起“幸福驿站”,为居民提供健康体检、康复治疗等服务。(梅涛 摄)
除痼革新,回应民生之需
今年11月30日,这一天将在湖北医疗史上打下烙印。这一天起,湖北全省公立医疗机构将全部取消医用耗材加成。而在2017年7月31日,湖北已全面取消公立医院药品加成,宣告“以药补医”机制告别历史舞台。
围绕破解“看病难、看病贵”痼疾,医改在荆楚大地步步前行。
全面推开县域医共体建设,构筑“大病不出县”的分级诊疗格局,让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百姓身边。
京山市罗店镇67岁的居民黄必元“如坐飞机”般的诊疗经历,让他大呼:“真是想不到,这么顺利这么快!”
上月初的一天,他感到心慌、喘不上气,便来到镇卫生院接受24小时长程心电监护。心电图结果实时远程传至市人民医院,读片专家发现,其心跳每分钟仅30余次,需安装心脏起搏器。从卫生院检查到市人民医院诊断,再经绿色通道转诊武汉协和医院手术,老人无需挂号、排队,不用重复检查,顺利完成了手术。
向因病致贫开刀。我省全面开展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疾病应急救助、商业健康保险和慈善救助有效衔接。精准扶贫战略实施以来,湖北已通过健康扶贫工程累计减少农村因病致贫人口近150万。
对医疗大处方宣战,全面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向社会公示医院医疗账本,建成医疗机构医疗服务智能监管系统,倒逼医院走上采用适宜技术控制成本的良性竞争轨道。截至目前,全省部省属医院患者例均门诊、住院费用连续下降。
加快“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着眼于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从健康管理入手,全面建立城乡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慢性病患者、65岁以上老年人、精神病患者等人群成为重点监护对象。
放眼荆楚,去痼疾、解民难的远不止卫生健康。
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33亿元建成2571所公办幼儿园,新增学位92.56万个,基本实现一个乡镇至少建有一所公办幼儿园;推进学校建设、教职工编制、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基本装备配置“四统一”的城乡教育一体化。日趋均衡的教育资源配置,回应着“入园难、入学难”的民生呼唤。
率先出台《城镇保障性住房管理办法》,建立实物保障和货币补贴相结合,“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机制。截至2018年底,全省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实现应保尽保,从“住忧所居”转变为“住有所居”。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湖北正凝心聚力,坚持民生问题导向,从实际出发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实实在在地增加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龙华)
责任编辑:马文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