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棋眼” 盘活“全局”

——代表委员热议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

1月21日,武汉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休息间隙,省人大代表项明武(右)与省人大代表李述永热议政府工作报告。 (何宇欣 摄)

编者按

“做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这篇大文章,湖北要进一步找准‘棋眼’、盘活‘全局’,加快打造国内大循环重要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

“把综合交通枢纽做强做优,把多式联运集疏运体系做强做优,把低成本、高效率现代物流体系做强做优,把高标准市场体系做强做优,真正把地理优势转化为区位优势,把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1月22日上午,省委主要领导在参加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第一联组讨论时的讲话,在省人大代表和省政协委员中引发热议。

如何加快打造“重要节点”和“战略链接”?不沿边、不靠海,湖北如何拓展开放通道,增强开放功能?部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畅谈思考和建议。

“湖北优势在链接、成效看链接”

“湖北在内陆省份中最早提出,打造国内大循环重要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的发展目标。”省政协委员、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邹薇说。

“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大背景中,湖北优势在链接、成效看链接。”邹薇建议,要做好“链”字文章,围绕“纵横交汇,赋能升级”,建成开放支点。

一是壮大产业链,以智能化推动绿色化、信息化、现代化产业发展。二是要夯实交通链,由重建设转向重能力,提升交通网络通达力、链接力和中心度。三是构建市场链,融通线上数据链和线下物流链,打造双向开放的要素链、供应链、服务链、价值链,以中部强大市场枢纽支撑湖北成为国内大循环重要节点,打造高水平内陆“新沿海”。

打造重要节点和战略链接,基础在交通,关键在功能,重点在开放。

2021年,我省强化交通“硬联通”、完善功能“硬支撑”、提升开放“硬实力”推出一系列举措,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增长24.8%,首次突破5000亿大关,达到5374亿元。

2021年12月29日,全球第四个、亚洲第一个专业货运枢纽机场——鄂州花湖机场建成校飞。

“鄂州花湖机场建成投运,将构建重要节点和战略链接的新入口。”省政协委员、湖北顺丰速运有限公司总经理潘韦说,依托顺丰的行业优势和资源,从花湖机场出发,1.5小时飞行圈可覆盖全国90%的经济总量。

“机场运营后,将优化全省区域内创新空间布局和创新要素配置,充分发挥出区位交通优势、产业基础优势、科教资源优势和市场潜力优势,支撑湖北打造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潘韦说。

找准“棋眼”,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

省委主要领导指出,要发挥湖北九省通衢的地理位置优势,把综合交通枢纽做强做优,把多式联运集疏运体系做强做优,把低成本、高效率现代物流体系做强做优,把高标准市场体系做强做优,真正把地理优势转化为区位优势,把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构建九省通衢的便捷交通,需要进一步完善多式联运的集疏运体系,完善航线网络、生态网络、服务网络和联运网络等,把物流成本降下来,才能将湖北的区位优势放大为发展红利。”潘韦建议。

“国家物流中心是连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节点和战略链接,也是构成营商环境的关键要素,把武汉建设成最优最强国家物流中心对湖北经济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省政协委员、武汉理工大学交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蒋惠园说。

2021年,武汉获批港口型、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城市。

“要成为最优最强国家物流中心还任重道远。”蒋惠园建议,拓展国内国际物流大通道,推动天河机场与鄂州花湖机场间快速通道建设与运营合作,联合申报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铁路方面,利用武汉地理位置优势,推动中欧(武汉)班列衔接江海直航航线,做实做大日本、韩国—武汉—欧洲国际物流新通道,提升物流中心辐射能力。

作为新发展格局中的关键链条,海关的通关便利度,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双循环”流通速度。

列席省十三届人大七次会议的武汉海关关长高瑞峰介绍,2021年,武汉海关从优化通关作业流程等5个方面,进一步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武汉海关进口整体通关时间为48.8小时,较2020年压缩45.8%。

综合保税区作为高水平开放平台,是湖北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抓手。2021年,湖北省综合保税区合计进出口总额达558.8亿元,同比增长102.9%。

“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还需要久久为功,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省人大代表、荆门市市长李涛说,荆门将着力营造热带雨林式创新创业生态,为湖北建设高水平开放贡献力量。

盘活“全局”,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走出去”

“新沿海”之“海”,本质上是通道,既是交通通道、要素配置通道,也是全球生产、流通、消费的循环通道。

省政协委员、伟鹏集团董事长喻鹏说,促进“双循环”,应找准新发展格局的湖北定位和融入路径,既要畅通国内生产、分配、需求间的循环,也要促进开放的国内国际循环,使之相互促进。

“科技创新也是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棋眼’,民营企业要加大基础研发投入,全面参与科技强省建设。”喻鹏说,作为一家跨国经营的多元化企业,伟鹏集团投资200亿元在光谷科创大走廊建设硅谷小镇科技园。

此次参会,喻鹏建议大力发展贸易型总部经济,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

“大力扶持优质本土龙头企业和大力引进外部贸易型总部企业的双重举措,必将使湖北在原有的贸易基础优势上再添活力。”喻鹏说。

省委主要领导指出,要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拓展开放通道,增强开放功能,建强交通枢纽,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

近年来,在咸宁,一块青砖茶“砸”出300亿元大产业,远销俄罗斯、蒙古;在随州,一朵小香菇冲刺500亿元产值,香菇及制品出口创汇2003年以来连续多年居湖北第一;在宜昌,一颗小柑橘年出口20万吨以上,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北向海外市场是主销渠道……

“赤壁茶产业‘走出去’迎来了春天。”省人大代表、湖北赤壁赵李桥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魏艳香说,赤壁茶产业已制定“一带一路”市场开拓计划,开拓俄罗斯、中亚及欧洲市场,让中国茶重现昔日辉煌。(李婷)

省人大代表、微特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聂道静:

释放创新动能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科技创新也是湖北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棋眼”。目前,湖北“双创”氛围和成果日益显著,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实力和创新实力稳居全国前列。

建议利用城市产业基金发挥创新孵化作用,充分释放创新动能。宜昌市政府正在支持建设湖北省工业互联综合型技术创新平台,城市产业基金可以与有运营经验的民企、人才组建混合所有制综合型技术创新平台,本着孵化人才项目落地本土发展的初心,在数字化项目建设的同时孵化出更多高质量的本土信息技术创业团队。同时,还应搭建一个更大范围的创新创业沟通平台,让政府、企业的创新需求和创新创业人才的创新方向、新技术成果等能够精准、无缝对接。

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研发、标准修订等费用投入上加大支持,以此吸引更多高质量专精特新企业入孵湖北各大产业集群创业,形成高层次人才和高质量项目集聚的洼地。(李婷)

省人大代表、随县副县长解伟:

随州香菇农产品出口超4亿美元

2021年,随州香菇农产品出口超过4亿美元。成绩的取得,主要得益于随州在农产品精深加工上的谋划布局。目前,随州建成了香菇全产业链:菌种繁育—制棒机械—标准种植—科技加工—仓储物流—出口创汇,呈现出高质量发展的良好生态。

长期以来,随州主打“生态牌”“绿色牌”“有机牌”,做足香菇“绿色”文章。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围绕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化香菇种植基地”,以炎顺菇业、长久菌业、乐鲜菌业为示范,推进智能化大棚种菇,推广“集中制棒、分散出菇”和“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香菇种植走上绿色化、标准化、集约化、节约化之路,实现可持续发展。“双循环”格局下,随州40余家外向型香菇企业一边巩固国际市场,一边“回头”进军国内市场。(李婷 王际凯)

在区域协同中看齐争先、同频共振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定不移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切实提升区域竞争力影响力。这让身处宜荆荆恩城市群的我们,充满信心、充满期待!

2021年,恩施州主动对接宜荆荆恩城市群,充分彰显恩施“土、硒、茶、凉、绿”特色,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使绿水青山“颜值”变金山银山“价值”。

作为全州工业经济发展引擎、高质量发展龙头的恩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于2017年10月获省政府正式批复设立,目前已通过科技部以升促建国家高新区专家论证。近年来,恩施高新区在科技创新、招商引资、人才交流等方面主动“拥抱”邻居宜昌,区域合作态势强劲。

宜昌在生物医药、食品加工、电子信息、新材料等领域优势明显,高新技术企业、高科技成果与人才储备丰富。我相信,在宜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辐射引领下,恩施高新区定能孵化出更多科技创新成果,吸引更多优质项目与人才,助力恩施州在宜荆荆恩城市群协同发展中迈出新步伐。

——省人大代表、恩施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 张伟

协同发展为建成支点筑牢底盘

过去一年极不平凡,全省聚力推进疫后重振、高质量发展和民生改善,打造重要节点和战略链接迈稳第一步、喜见新气象。

“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成势见效,在此过程中,仙桃以“主城引领、双擎驱动、三区协同”对接武仙融合,加速建设仙桃国家高新区和非织造布产业园区两大平台。

协同发展,为建成支点筑牢了底盘,为走在前列增加了底气,为谱写新篇擦亮了底色。

锚定2022年重点工作目标,应强化区域协同发展、城市共进发展理念。各城市既要有“一盘棋”的全局视野,又要有“先手棋”的制胜妙招,尤其在要素保障、民生保障、政策保障、体制保障上深化协同,打造更加开放、更具活力的一流营商环境。

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省两会精神,坚定信心、踔厉奋发,“九城一心”共书新时代湖北精彩。

——省政协委员,仙桃市政协党组书记、主席 印家利

为走在前列增底气 为谱写新篇亮底色

◆武汉城市圈经济总量跨越3万亿,达到3.01万亿元,位居全国省域城市圈前列;

◆荆荆铁路、沿江高铁、西十高铁等6条高铁加快建设,“米字型、十通向”高铁枢纽网加快构建;

◆武鄂黄黄咸共建光谷科创大走廊,襄十随神联合武汉打造万亿汽车产业大走廊,宜荆荆恩携手建设国家级磷化工产业集群、文旅产业联盟;

◆139条市际瓶颈路加快建设,武汉至鄂州地铁开通运营,公积金、医保等529项民生高频服务事项实现跨市通办。(曾雅青  曹雯  魏铼)